丹東杜鵑,遼寧省丹東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丹東地處中緯度地區,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冬季時間最長,夏季次之,春秋過渡季節最短,適宜種植杜鵑。丹東杜鵑一年四季都生機勃勃,花大色艷,品種繁多,花期長達數月,花朵密密層層,茂盛,葉片常年綠嫩,襯托各色花朵,美不勝收,給人以極高品位的觀賞價值,成為中國的傳統名花,是國事活動的上乘花卉。2008年8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丹東杜鵑”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產業布局
丹東杜鵑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為丹東市現轄行政區域,即東港市、風城市、寬甸縣、振安區、振興區、元寶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23°22′-125°41′,北緯39°43′-41°09′。截至2008年底,丹東杜鵑有6個色系,120多種品種,生產面積350公頃,年產量3000萬株。丹東杜鵑品種繁多,有6大色系,270多個品種,廣受消費者青睞的有丹頂、紫鵑、紫牡丹、江花、紅霞、狀元紅、火球、丹鵑1-4號、紅金冠、紅寶石、萬紫千紅、高山積雪、紫氣東升、玉翠錦等,其中“五寶珠”、“四海波”、“王冠”、“粉天惠”等品種是我國杜鵑花家族中的佼佼者,成為具有丹東地區特色的品牌花卉。
歷史
丹東杜鵑栽培歷史悠久。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丹東就有盆栽杜鵑,到東北解放時,已經形成了丹東杜鵑的老八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丹東通過搜集民間杜鵑優良品種,經過人工授粉培育出了丹東杜鵑的新八種和特八種,“五寶珠”、“四海波”、“王冠”、“粉天惠”等品種是我國杜鵑家族中的佼佼者,形成了丹東杜鵑的獨特種群。1984年3月27日,丹東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丹東市人民政府關于命名杜鵑為丹東市花的議案,從此,杜鵑正式成為丹東市市花。2008年以來,丹東市政府正確引導杜鵑產業的發展,將丹東杜鵑列為丹東特色產業之一,對其發展做了長期規劃。通過合理布局生產結構,引進新品種,增加花色品種,推廣低矮冠整形,調節花期等技術,使丹東杜鵑花形更加美觀,花期延長,并形成商品基地。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丹東市各地區土壤類型及其組合具有明顯差異。全市有棕壤、暗棕壤、草甸土、鹽土、沼澤土和水稻土等6個土類,13個亞類,45個土屬,102個土種。以棕壤為最多,占全地區土壤總面積的86.24%,其次為草甸土,占6.72%,其它依次為水稻土、暗棕壤土、鹽土、沼澤土。全市土壤養分平均含量:有機質2.12%、全氮含量0.123%、速效氮含量6ppm、速效鉀含量143ppm,土壤pH值在6.0-6.5之間,適合丹東杜鵑的生長發育。 水文情況:丹東地區有豐富的水資源,全市長度在2千米以上的大、中、小河流共1361條,其中流域面積超過5000千米的大江大河4條:鴨綠江、渾江、瑗河、大洋河。有水庫54座,水電站31座,大型灌區5處,小型灌區200余處,江河人工護岸3000余公里。全市地表水資源量為89.32億立方米,其中,寬甸縣為39.90億立方米,鳳城市為33.64億立方米,東港市為12.11億立方米,丹東市區(含振安區)為3.67億立方米。 氣候情況:丹東地處中緯度地區,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冬季時間最長,夏季次之,春秋過渡季節最短。主要氣候特點是:冬暖夏涼,氣候濕潤,降水充沛,大氣潔凈清新,光照有余,溫度適宜。全市南部地區年平均氣溫為8-9℃,無霜期180-200天,全年≥10℃的有效積溫3200-3500℃;北部地區年均氣溫為6-7℃,無霜期135-180天,全年≥10℃的有效積溫2800-3200℃。全地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50-253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900-1200毫米,4-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總量的85%以上,年平均濕度60%。丹東在大氣環流中屬西風帶區,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偏南風,使南方低壓系統暖濕氣流經常北上,造成丹東地區多陰霧、暴雨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