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油菜籽,是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特產,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互助縣境內最高海拔4384米,最低海拔2100米,屬大陸寒溫帶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季風和寒流影響,夏季受東南沿海季風影響,具有明顯的冬冷夏暖的季風氣候特征。年均氣溫4.9℃,適宜種植油菜?;ブ筒俗蚜3屎诤稚?、籽粒大,飽滿均勻,無蟲蛀,耐貯藏,商品性好;且為雙低油菜,含油量高,維生素E及微量元素含量較高,品質優。2017年12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互助油菜籽”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產業布局
互助油菜籽的地理標志保護的區域范圍為互助縣所轄威遠鎮、丹麻鎮、南門峽鎮、加定鎮、五十鎮、五峰鎮、塘川鎮、紅崖子溝鄉、哈拉直溝鄉、松多藏族鄉、東山鄉、東和鄉、東溝鄉、林川鄉、臺子鄉、西山鄉、蔡家堡鄉、巴扎藏族鄉共計18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1°46′-102°45′,北緯36°30′-37°09′。2009年,交油菜互豐010、青雜1號、青雜2號、青雜3號在互助縣大面積連片種植,種植面積已達2萬平方公頃以上。2009來,該縣科研及推廣人員通過品種改良、培植和選育等措施,已將甘藍型油菜推廣到海拔近3000米的地區,油菜種植面積由2003年的1.7萬平方公頃擴大到2008年的2.4萬平方公頃。2017年,互助縣種植油菜規模達40萬畝,覆蓋全縣范圍。
歷史
春油菜在互助縣具有較長的種植歷史,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小油菜優良品種及栽培技術的推廣和種植技術的改進,油菜生產有了較大突破,產量有了大的提高。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優質雜交油菜和常規油菜的繁育和推廣,油菜品質和產量有了進一步提高,油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2000年,互助縣油菜主栽品種為青油14號、互豐010、青雜2號、青雜3號、白菜型油菜青油241等品種,油菜品種基本實現優質雙低油菜雜交化,并且具有生態分布明顯的特征,種植結構逐步合理,生態適應性逐步增強。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互助縣地處黃土高原的最西部,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具有兩大高原的自然特點。地勢起伏、北高南低,高差懸殊,“三縱三橫”的平行嶺谷縱橫交錯,自然傾斜度為2.03°,最高點為巴扎藏族鄉的北溝腦嶺,海拔4384米,最低點在高寨鎮的曹家堡村,海拔2100米。祁連山支脈達坂山一青石嶺橫貫縣境東北部,山北為互助河谷,山南是溫水谷地,形成北西西一南東東走向的山嶺與河谷平行相間的地貌特征,構成全縣地勢地貌的基本格架??h境山川相間,地貌特征比較復雜,地貌可分為北部高山地帶、中部腦山灘地地帶(俗稱腦山地區)、南部淺山丘陵地帶(俗稱淺山地區)、川水河谷地帶(俗稱川水地區)四個類型。各地帶由北向南呈階梯狀分布,自然景觀垂直變化,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亦受其影響而垂直分布。復雜性和多樣性的自然環境,使農業生產呈立體布局,具有工農業生產全面發展的有利條件。 水文情況:縣境內有湟水河、水磨溝河、沙塘溝河、哈拉直溝河、紅崖子溝河、馬圈溝河大小天然河流6條,均屬黃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長289.5公里。除流經的湟水與大通河外,其它河流短而小,流量不大,境內全縣地表水總徑流量2億立方米(不含湟水和互助河)。境內河川污染較少,水質良好,酸堿度均在7.5-8.6之間。地表水實際變化和季節性變化幅度較大。一般夏秋季為豐水期,降水集中,地下水綜合補給量共1.06億立方米??們α?/span>3.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0.77億立方米。 氣候情況:互助縣境內最高海拔4384米,最低海拔2100米,屬大陸寒溫帶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季風和寒流影響,夏季受東南沿海季風影響,具有明顯的冬冷夏暖的季風氣候特征。年均氣溫4.9℃,最低-15.7-29.5℃。年降雨量453-595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581.7小時,無霜期114天,年降水量477.4毫米,年蒸發量1198.3毫米,年相對濕度63%,年平均風速0.9米/秒,其優點是氣候干燥,日照時間長、光資源豐富,日照時數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夏季降雨集中,雨熱同季。具有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優越條件,適合于種植油菜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