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山卜留克
阿爾山卜留克,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阿爾山卜留克種植基地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自然肥力高的土壤,腐殖質層深厚,富含有機質。阿爾山是我國僅存的為數不多的無污染地區之一,阿爾山卜留克是沒有任何污染的天然綠色植物。阿爾山卜留克肉質根扁圓形或紡錘形,表皮淡黃色、平滑、頂部灰綠色,有草質皺褶、下部兩側有一相對縱溝,其上密布頂根、無辣味、微甜、肉質致密。個體大,平均2-3公斤。適宜鮮食或醬腌菜用。由于阿爾山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冷涼氣候,造就了阿爾山獨特的卜留克品質:“鮮、香、嫩、脆”,口感好,風味獨特。2013年12月3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阿爾山卜留克”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產業布局
阿爾山卜留克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為阿爾山市五岔溝鎮、白狼鎮、天池鎮、明水河辦事處等4個鎮(辦事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9°28′00″~121°23′00″,北緯46°39′00″~47°39′00″。2020年,天池鎮共種植卜留克1300畝,合作社訂單卜留克1000畝,畝產高達6000斤左右。為了使卜留克保鮮增值,2020年,天池鎮又投資530萬元新建體積1.08萬立方米卜留克貯藏庫1座,儲藏能力1.08萬噸,大量貯存鮮品卜留克,為今后種植面積擴增提供有利條件。
歷史
卜留克源于俄羅斯語“美味佳肴”之意,又名蕪菁甘藍,學名BrassicanaprassicaDC,為十字花科蕓苔屬草本植物,原產于歐洲地中海沿岸。據《阿爾山文史資料》記載,成吉思汗大軍遠征東歐時發現并成為隨軍食品,除了肉制品之外,是當時征戰必帶的食物之一。據《興安盟志》和《科右前旗旗志》記載,中俄聯合抗日期間為了后勤補給最先引入中國內蒙古阿爾山地區種植的寒溫帶膨脹型綠色植物,只生長在高緯度、冷涼地區,在我國只有大興安嶺的部分地區種植,由于卜留克耐寒性較強,喜涼爽氣候,最適宜生長在高緯度地區,以其膨大的肉質根為食用器官。據“中國醬腌菜調研”資料顯示,卜留克產品不僅享譽中國大江南北,在歐美市場更是備受青睞,有“雅桌小菜、美味佳肴、有機美食”等雅號,在中國“南榨北卜”(榨菜、卜留克)醬腌菜市場格局正在形成。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興安盟阿爾山市地貌屬中低山地貌,山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境內整體趨勢北高南低,市境所有山體,統屬大興安嶺山脈。阿爾山市土壤類型主要為灰色森林土、棕色針葉林土、暗棕壤、黑鈣土草甸土等,有機質含量約7-13%,是自然肥力高的土壤,而且土層厚。速效磷含量:黑鈣土為299ppm、灰色森林土為189.9ppm、棕色針葉林土為309.9ppm;速效鉀含量:灰色森林土為300ppm、棕色針葉林土為400ppm松軟肥沃,腐殖質層深厚,富含有機質,氮、堿解氮和速效氮加權平均含量均達到國家一級水平,素有“黑土明珠”之稱。土壤適合卜留克生長。
水文情況:興安盟阿爾山市地表徑流與地下水總量9.1億立方米,地表水7.92億立方米,礦泉水資源豐富,日涌水量2000余噸,可利用水量5.2億立方米。地表水pH值為6.0-6.7、地下水pH值為6.67-6.76,適于飲用、灌溉及植物吸收。境內有15條河流,主要河流有哈拉哈河、洮兒河等,這些河流夏季蓄水充足、無污染,有利于開發為灌溉用水。
氣候情況:阿爾山市地處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北高南低,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日照時數2468小時,年均氣溫負3.1℃,≥10℃的有效積溫1865℃,全年無霜期95天左右,年均降雨量445.3毫米,集中在6-8月份,正值卜留克塊莖膨大需水多的時期。以上氣候特點適宜卜留克生長所需的喜冷涼、長日照、膨大塊莖水肥需求量大的生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