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池鯽魚,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龍池鯽魚頭小、背高、體厚、鱗金、腹灰;體表有光澤、肌肉有彈性;煮制后肉嫩湯白、細膩爽口、回味微甘、氣味鮮香。2020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批準對“龍池鯽魚”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產業布局
龍池鯽魚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包括:南京市六合區所轄頭橋村、朱營村、劉林村、新集社區、龍池社區、毛許社區、李姚社區、四柳社區、城西社區共計9個行政村(社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8°45′4.66″~118°58′33.27″;北緯32°15′21.25″~32°22′27.78″,保護養殖面積1467公頃,總產量1500噸。
歷史
龍池鯽魚養殖歷史悠久,北宋年間(公元1111年)即有文字記載。據清光緒年間《六合縣志》記載,“龍池在城南五里,周圍有十里,深有丈許,水味如泉,魚鱗似梳,體大肉肥,為他地所無,價在鰣魚之上。”清代著名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鯽魚》里也特意提到龍池鯽魚,“六合龍地出者,愈大愈嫩,亦奇”。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情況:水底由長江沖積母質堆積,后由滁河沖積母質沉積物覆蓋而形成。土體具有明顯的成層性,分布具有成帶性,質地較黏,以重壤為主,一般上黏下沙,層間清晰,絕大部分土壤有石灰反應,pH值在6.0~7.5之間,養殖區域內蘆葦叢生,水草繁茂,水質肥沃,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
水文情況:境內水系分屬長江和滁河水系,為江淮分水嶺,南側為長江水系,北側為淮河水系。區域內河道、池塘、水庫密布,常年雨水分布均勻,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形成了獨特的水資源,水質達二類標準,是龍池鯽魚最佳的種質保護區域。
氣候情況: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達245天,年均日照量2280小時,降雨量約1000毫米。適宜的氣象、氣候條件為龍池鯽魚的生長、繁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