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城金銀花,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平邑產的鄭城金銀花得益于氣候、土壤、品種等優勢,其功效的主要有效成分綠原酸和木犀草含量分別為3.07%和0.193%,遠高于國家標準(綠原酸不得低于0.15%,木犀草甘不得低于0.05%),屬于優質金銀花。2010年12月1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鄭城金銀花”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產業布局
鄭城金銀花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為山東省平邑縣鄭城鎮境內。地理坐標為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6′12″—117°42′25″,北緯35°09′35″—35°13′23″,南北長12.9千米、東西寬5.8千米,主要涉及平邑縣鄭城鎮1個鄉鎮,共計38個行政村。2008年,鄭城鎮金銀花種植面積達到6萬余畝。2010年,鄭城鎮金銀花種植面積達11萬畝,年產干花600萬千克。2018年,平邑縣金銀花種植面積突破65萬畝,年產干花1800萬千克,產量占中國的60%以上,流通量占全國的80%以上,發展專業合作社300余家,規模以上流通加工企業152家,其中GMP認證企業9家,GSP認證企業15家,GAP基地認證企業5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2家。年交易量達2萬噸,年交易額24億元,是全國最大的金銀花流通集散地。
歷史
山東省平邑縣鄭城鎮是金銀花的發源地和主產區,金銀花栽培歷史可追述至西晉,已有2000多年。宋朝崇寧年間,天災不斷,戰禍連年,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蘇州天平山白云寺的和尚化緣無著,只好靠挖野菜度日。一天,他們食用了山澗的野蘑菇中毒,使用金銀花解毒,救活了四名和尚的性命。明代,鄭城金銀花被列為朝廷貢品。藥學家李時珍在博采眾方時,將“中野菌急采鴛鴦藤啖之”驗方載入《本草綱目》之中,鴛鴦草即金銀花的全草。20世紀90年代,日本津村株式會社連續8年派員專程考察金銀花的生態環境、生長發育狀況以及有效含量積累規律等;韓國以及東南亞諸國也是鄭城金銀花及其加工制品的良好市場。2008年,平邑縣被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建立1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金銀花)標準化生產基地。
產地環境
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鄭城鎮境內主要以山區丘陵為主,山區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92%,土層深厚,土質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強,適合金銀花生長。屬礫砂土壤,pH值5.8-7.6,有機質0.3-0.6含量之間。地質構造復雜,地貌類型多樣,具有明顯的山區特征。位于山東省內第二高峰蒙山南麓。 水文情況:溫涼河貫穿鄭城鎮全境,區內水利條件配套齊全,地下水源充足,農田排灌設施配套,水質清澈,無污染,達到了旱能澆、澇能排,適宜金銀花的生長。 氣候情況:鄭城鎮地屬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其特點: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多雨雪,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溫差大,有利金銀花的生長發育。光照:本區光照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光和作用,常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82.9小時,占全年可照時間的54%。溫度:年積溫4855.5℃,平均氣溫12.8℃,7月份最高32.1℃,1月份最低氣溫-3.2℃。無霜期200天左右,自然農耕期長達290天左右。夜間涼爽,晝夜溫差大,有利于金銀花養分積累。水:平均降水量600-1000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宜的土壤和降水,為金銀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