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縣石墨茶
黟縣石墨茶,是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特產,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黟縣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和季節變化明顯的特點。年均氣溫在15.8℃,年均日照時數1800小時,年均降水量在1686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0%左右,全年無霜期220天左右,適宜茶樹生長。黟縣石墨茶外形圓緊重實、墨綠透翠;湯色黃綠明亮;香氣嫩栗帶花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柔軟綠亮。其獨特的品質特征“圓緊墨翠、栗香甘醇”。2018年7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準對“黟縣石墨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產業布局
黟縣石墨茶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為黃山市黟縣所轄碧陽鎮、宏村鎮、西遞鎮、漁亭鎮、柯村鎮、美溪鄉、宏潭鄉、洪星鄉共計8個鄉(鎮)61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8′30″-118°06′00″,北緯29°47′00″-30°11′30″。2018年,黟縣石墨茶生產規模為3700公頃,年產量200噸。
歷史
唐代,陸羽《茶經》中品評了歙州之茶,王敷《茶酒論》有“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的記載。黟縣石墨嶺上茶樹叢生,茶葉呈墨綠色,又因此地名叫石墨嶺,于是該地人習慣地稱之為石墨茶。清同治十年(1871年)《膨縣三志》稱:“茶,六都石墨嶺產者最佳,苔家謂之石墨茶”。石墨茶為黟縣歷史名茶,因手工加工復雜,至民國初期而失傳。1985年,黃山市科委,黟縣科委、茶葉實驗場共同挖掘、研制該歷史名茶,命名“黟山石墨龍芽茶。1988年6月,黟縣石墨茶通過安徽省鑒定。
產地環境
氣候條件:黟縣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和季節變化明顯的特點。年均氣溫在15.8℃,年均日照時數1800小時,年均降水量在1686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0%左右,全年無霜期220天左右,適宜茶樹生長。
地貌土壤:黟縣是一個以中低山為主的典型山區縣,黃山余脈由東北向西南橫貫黟縣中部,形成新安江(南)和青弋江(北)的天然分水嶺,中間高,南北低,山與盆地兼而有之,其中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2.5%,是較為典型的“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縣之一。黟縣山地土壤主要分為紅黃壤、黃紅壤、山地黃壤、紫色石灰土和高山草甸土五類。長期受雨水淋漓和沖刷,土壤的垂直分布較為明顯,形成了典型的地帶性土壤,海拔300-500米一般以黃紅壤為主,500-800米以山地黃壤為主,800米以上多為高山草甸。土壤發育的層次分明,在較為完整的植被的影響下,土壤的肥力較高。土壤有機質含量≥4.0%,土層厚度>60厘米。土壤pH為5.0-6.5。
水源水質:黟縣河流均發源于境內中部中山,分屬于青弋江和新安江兩大水系,北水入石臺縣境,經太平湖匯入青弋江,南水經橫江過屯溪匯入新安江。水資源豐富,水質優于國家地表水二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