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溪毛峰
黃石溪毛峰,是安徽省青陽縣特產,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黃石溪毛峰,產于安徽省青陽縣陵陽鎮黃石村,其成品茶的品質特點:條索勻稱,嫩綠微黃,茸毫披露;開湯時霧氣結頂,水色碧綠明凈,清香高爽,滋味鮮醇,回味甘美,沖泡數次,香味猶存;葉底黃綠多芽,厚實勻整。2018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準對“黃石溪毛峰”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產業布局
黃石溪毛峰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區域范圍為安徽省青陽縣陵陽鎮黃石溪村、南陽村、清泉村、所村村、蘭溪村、梅山村和朱備鎮將軍村、東橋村的沿九華山脈的局部地區(東經117°47′25″-117°52′9″,北緯30°20′36″-30°32′21″之間)。核心區包括黃石溪村一、二、三、四村民組;清泉村豐悠村民組、長圲村民組;蘭溪村岔泉村民組、建德村民組、排上村民組共計十個村民組行政區域內。2018年,黃石溪毛峰總生產規模為8385畝,年產量66.5噸。
歷史
相傳唐代天復年間(901-904),一僧一道在九華山之巔的天臺山修行,以采集黃荊根和其他野果為食,日久,頭昏腦脹,面鄙浮腫。他們采回鮮茶葉煮飲,結果治好了病。從此,他們常常飲茶,為了方便保存,他們將茶葉曬干收藏。因為總在一塊石板上曬茶,天長日久,石上留有黃斑,人們便稱此地為“黃石溪”。采制的茶葉也取名為“黃石溪毛峰”。唐代《青陽縣志》所載“茗地茶源,根株頗碩,生于陰谷,春夏之交始發萌,莖條雖長,旗槍不展,乍紫乍綠”,記錄的就是黃石溪毛峰。清乾隆元年(1736)《江南通志》記載:“金地茶,出九華山,……仙人掌茶。……出九華山中。茗地源茶,出九華山之閔園陰谷中。”產于山南黃石溪的稱”黃釘溪毛峰”。黃石溪毛峰,在舊社會中,茶農破產,茶園荒廢。新中國解放后,黃石溪毛峰生產才有發展,國家每年下達收購計劃,除供應皖蘇兩省主要城市外,遠銷津、滬、廣州等地。1976年,黃石溪毛峰首次加工出口。
產地環境
地形地貌:黃石溪毛峰產地地勢高拔,坐北朝南、北高南低,東北西三面群山環抱,構成山嶺相連的一道道屏障,形成外圍比中部腹地高的狹長峽谷,黃石溪毛峰的茶樹主要生長在這樣地緩坡上。 氣候特征:氣候黃石溪毛峰茶葉種植區域屬于中亞熱帶北緣?,屬北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夏熱冬寒、春秋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梅雨期40天左右,秋季干燥,冬有冰雪。季節變化明顯的特點。年均氣溫14.5℃,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5%,年平均無霜期20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700小時左右。 水文情況:水質黃石溪境內溝壑縱橫、諸山澗水相匯成溪,主要是源于花臺峰、十里橫排與天臺峰三處水源相聚而成,匯入黃石溪聚入喇叭河,水源資源非常豐富,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二級以上標準。 土壤情況:土質土壤為花崗巖殘坡積物成土母質形成的酸性山地黃紅壤,酸性黃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土壤發育層次明顯,土壤肥力較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等于2.5%。土層厚度大于60厘米,土壤pH值在5.00到6.5左右。